首先說說 polo 衫如何得名. 大概很多人都知道 polo 是 "馬球" 的意思. 沒錯, polo 衫就是 "馬球衫" 的意思. 但 "馬球衫" 卻是一個網球選手發明的, 而且最早是網球選手在穿. 發明 "馬球衫" 的人是誰呢, 就是鼎鼎大名的 Lacoste (喔, 原來 Lacoste 不是 "鱷魚"的意思? @@). 他是法國人, 得過七次網球 "大滿貫" (Grand Slam) 賽的冠軍. 他親自設計了新的網球衫, 後來馬球選手也拋棄原來厚重不便的球衣, 漸漸穿起 Lacoste 的網球衫.

好, 回到正題. 為何 polo 衫絕大多數都是橫條紋 (horizontal stripes), 而一般襯衫都是直條紋 (vertical stripes) 呢? 這有兩派說法. "外觀派" 說法是: polo 衫是運動服, 穿橫條紋衣服會讓選手看起來比較 "大隻 (hefty)", 對於對手有 "恐嚇" (intimidating) 效果. 而一般襯衫比較講究身形的修飾, 而直條紋會給人 "較瘦" 的錯覺, 所以襯衫多為直條紋. 不過這一派說法遭到許多批評, 因為有人研究說直條紋其實 "顯胖", 讓許多人大為後悔買了一堆條紋襯衫. 另一種解釋屬於 "技術派", 說法是 polo 衫與襯衫的織法不同, 而橫紋對於 polo 衫來說比較好織, 所以橫紋居多, 而襯衫則直紋較好織.

梁民康(莫平)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個句子出現在一個日本製的文具盒上, 一張很可愛的柴犬照片旁邊. 全文是: 

The friend is this animal.

梁民康(莫平)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根據Wikipedia的說法,「進擊的巨人」正式英文名稱是Attack on Titan,但由日文原名所直接翻譯的英文,卻是Advancing Giants。到底哪一個對呢?我的看法是後者對,因為attack on Titan的中文意思是「對巨人進行攻擊」,與原義「進擊的巨人」(假設中文翻譯是可信的)指「正在前進攻擊的巨人」正好相反。再者,attack on Titan有文法上的疑慮:Titan是可數專有名詞,就算是擺在標題裡面,仍應標明其為單數或是複數,所以應為Attack on Titans才合文法(attack可以不標示單複數)。

Titan為什麼等於「巨人」?這才是本文的重點。如同我之前說過,西方文化離不開希臘羅馬神話與聖經兩大源頭。Titans是希臘神話裡面的第一代神祇,是天(Uranus)與地(Gaia,又有人翻譯成「蓋亞」或「大地之母」)之子女,共有十二人,身型巨大、永生不死。其中幾個比較有名的拿出來說一說:

梁民康(莫平)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每個禮拜照例要踢商周的屁股, 這禮拜的issue (1348期)「戒掉爛英文」專欄意外地只寫了一點點英文, 不曉得是不是因為被我接連吐槽, 變得畏首畏尾, 不敢多寫, 怕出錯被我抓包. (你臭美咧, 你以為你是哪棵蔥?)

 很不幸地是, 就算是少寫, 還是出包了. 怎麼回事?

梁民康(莫平)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小時候學單字, "面紙"facial tissue, "衛生紙" 叫做 toilet paper. 可是長大後仔細聽電視影集與電影裡的對白, 當劇中人看催淚電影或失戀哭得稀里嘩啦的時候, 都沒有說 "I need more facial tissue." 而是說 "Gimme some more Kleenex." 為什麼拭淚要用 Kleenex? 原來 Kleenex 是美國第一個面紙品牌, 製造商是 Kimberly Clark. 這兩個名字我們都不陌生喔, Kleenex 的中文品牌名是 "可麗舒",Kimberly Clark 叫做 "金百利克拉克" 公司. 根據我手邊看到的產品包裝, 可麗舒的Kleenex 英文字樣已經沒有了,Kimberly Clark 的英文還在. 台灣另一大品牌 "舒潔" Scott 母公司已經被金百利購併, 所以舒潔現在也是金百利旗下的品牌. 至於廁所的衛生紙, 美國都是一捲一捲的, 稱為 a roll of bathroom tissue. 還有什麼東西是論 賣的呢? “保鮮膜 是論捲買的. 保鮮膜英文是什麼呢? plastic wrap! 有時候也說 Saran wrap, 又是一個品牌名! 此外古早時照相機膠捲也是論捲賣, 稱a roll of film. Film就是指薄薄的東西, 所以膠捲, 電影 (膠捲拍成), 薄膜都叫做 film. LCD (liquid crystal display液晶顯示器) 的其中一個種類就是TFT (thin-film-transistor薄膜電晶體).

, 扯遠了, 回來講品牌/產品. 講到其他品牌名成為產品本身的名字, 我們來玩個猜謎遊戲, 看看你知不知道下面這幾樣東西分別是何種產品:

梁民康(莫平)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現在罵人都用 "機車" 二字, 但台灣人騎的機車, 大多數都不是 motorcycle, 而是 motorcycle 的一種變化型, 叫做 scooter, 也就是所謂的 "速克達." scooter motorcycle 的主要區別, 在於車架的分別. 而這分別跟腳踏車一樣.

小時候的腳踏車有所謂 "女車" (現在幾乎絕跡了), 就是座墊前面沒有一根橫槓, 穿裙子的女生上下車動作可以很優雅. 沒那根橫槓的車架, 叫做 step-through frame, 速克達機車的車架也是屬於這一種, 所以騎的時候可以兩腿併攏, 而且還有很寬的平面可以放腳. 在美國, 速克達還有個名字叫 moped, 直譯中文就是 "機器腳踏車", 因為最早期的速克達還可以當腳踏車騎. 台灣幾十年前還有這種歐巴桑騎的 "買菜機車." 此外, 十幾年前台灣大流行一陣的 "滑板車", 英文也是 scooter.

梁民康(莫平)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前面一篇是嚴肅的英語學習方法研究, 這一篇來點輕鬆的.

王爾德 (Oscar Wilde) 是英國文學裡面有名的毒舌派, 他與蕭伯納 (Bernard Shaw) 兩人的尖酸刻薄語錄都是有名的.

梁民康(莫平)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伊底帕斯王就是之前我講過那個倒楣的 "戀母情結" 代言人. 通常我們稱他 Oedipus Rex

暴龍的學名是 Tyrannosaurus Rex.

梁民康(莫平)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英文的媽寶說法是 Mama's boy, 也就是說女兒不算在內. 其意義與用法跟中文 "媽寶" 一模一樣, 而且不是新詞兒, 也就是說, "媽寶" 這種人早就存在啦, 只是在當今少子化的台灣案例特別多而已. 英文另有 "daddy's girl" 說法, 意義類似 mama's boy, 不過多了一點曖昧, 有 "女兒跟爸爸關係異常親密" (但不到XX的地步) 的暗示. 但不蓋你, 我身邊就有這種案例. 相關的說法: "被寵壞的小孩" 叫做 spoiled brat, "青少年叛逆" 叫做 teenage rebellion, "青少年犯罪" 則叫做 juvenile delinquency (= teenage crime).  不過現在常說的 "靠爸" 族, 倒是沒有常用的英文對應, 因為英語國家的小孩靠爸的很少, 所以可能沒有發展出類似的說法, 頂多只有 "裙帶關係" nepotism有沾到一點邊.

為什麼中文的 "媽寶" "靠爸" 族都是兒子女兒通吃, 而英文卻分出性別呢? 我猜跟西方文化的源頭 - 希臘文學與神話有點關係. 聽過 "戀母情結 (Oedipus complex)" 嗎? 這是佛洛伊德 (Signumd Freud) 發明的詞兒, 簡單意思就是男孩對媽媽有慾望. 那它的英文為何不叫 "Mom-I-got-the-hots-for-you complex" 呢? 原來佛洛伊德借用了古希臘神話的情節, 把一個殺父娶母的希臘城邦國王Oedipus拿來當代言人, 證明他的理論宜古宜今. 所以戀母情結就成了 Oedipus complex. 佛洛伊德認為女兒也有戀父傾向, 不過他只用了 negative Oedipus complex來形容戀父情結, 沒有另創名詞, 顯然有歧視女性的嫌疑. 他的同事兼學生Carl Jung看不下去了, 於是替女孩兒們另創了個 Electra complex, 典故也是取自希臘神話中類似的情節, 主角是個叫做 Electra 的公主. 佛洛伊德看到自己學生想要分庭抗禮很不爽, 曾公開抵制 Electra complex 的說法. 好啦, 說了半天, 大家應該了解西方人為何對於 "父女" "母子" 的獨特關係這麼有 fu 了吧.

梁民康(莫平)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關於王金平

1. If this is not influence peddling, then what is?

梁民康(莫平)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